
发布日期:2025-03-31 20:04 点击次数:163
药典收载的芸香科柑橘属果实(皮)类中药主要分为4类,即橘类(青皮、陈皮、橘红)、柚类(化橘红)、橙类(枳壳、枳实)、香橼类(香橼、佛手)。其中,香橼、佛手、橘红、化橘红、陈皮皆是药食同源之品。非药食同源物质的青皮、枳实、枳壳皆为“愣头青”,入药的为未成熟果实(皮)或幼果,功效相对峻猛,不适合作为食品用。《本草蒙筌》有言“青皮、陈皮一种,枳实、枳壳一种,因其迟早采收,特分老嫩而立名也。嫩者性酷治下,青皮、实相同;老者性缓治高,陈皮、枳壳无异”。从果实入药部位而言,陈皮与青皮用的是果皮,橘红与化橘红用的是外层果皮,枳壳与枳实、佛手与香橼用的皆是全果。以下分组说明入药的柑橘果实(皮)的区别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橘类陈皮与青皮
陈皮与青皮的植物来源相同,皆来源于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。不过陈皮为成熟果皮入药,青皮为幼果或未成熟果实的果皮入药。5~6月收集自落的幼果,晒干,习称“个青皮”;7~8月采收未成熟的果实,在果皮上纵剖成四瓣至基部,除尽瓤瓣,晒干,习称“四花青皮”。
二者性味相同,皆味苦、辛,性温。不过归经、功效主治不同。陈皮归肺、脾经,长于理气健脾、燥湿化痰,作用相对缓和,药食两用。青皮归肝、胆、胃经,长于疏肝破气、消积化滞。作为“愣头青”,青皮作用较峻猛,性烈耗气,气虚者须慎用。《本草求真》有言“橘皮,利气,虽有类于青皮,但此气味辛温,则入脾、肺而宣壅,不如青皮专入肝疏泄,而无入脾燥湿,入肺理气之故也”。陈皮原名橘皮。青皮入肝胆而治下,陈皮入脾肺而治高。《珍珠囊》言“青皮主气滞,破积结,少阳经下药也。陈皮治高,青皮治低”。
365站群橘类橘红与柚类化橘红
橘红与化橘红虽一字之差,前者为“橘”类,后者为“柚”类,以化州出产的化橘红为优。橘红来源于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,栽培变种主要有大红袍、福橘。化橘红来源于植物化州柚或柚,前者习称“毛橘红”,后者习称“光七爪”“光五爪”。化橘红在古代被誉为“一片值千金”,价格较橘红贵。
橘红与化橘红皆为外层果皮入药,不过果实成熟程度有区别,橘红用的是成熟果实的外层果皮,化橘红用的是未成熟或近成熟的外层果皮。
药典所载二者的性味归经、功效主治皆相同,味辛、苦,性温,归肺、脾经,有理气宽中、燥湿化痰的功效,临床用于治疗咳嗽痰多、食积伤酒、呕恶痞闷等症。不过橘红理气宽中见长,化橘红燥湿化痰之效强于橘红。
橙类枳实与枳壳
植物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果实根据采收时间不同,可入药为枳壳与枳实。前者为7月果皮尚绿时采收,后者为5~6月收集自落的果实。栽培变种主要有黄皮酸橙、代代、朱栾、塘橙。此外,枳壳的植物来源尚有植物甜橙。
二者性味归经相同,味苦、辛、酸,性微寒,归脾、胃经。二者皆为理气药,枳壳理气宽中、行滞消胀,枳实破气消积、化痰散痞。与枳壳相比,枳实更为“年轻”(早1~2月采收),功效更为迅猛,为破气消积导滞之要药;枳壳力缓,偏于理气消胀。《本草衍义》亦有言“枳实、枳壳,一物也。小则其性酷而速,大则其性和而缓”。
香橼类佛手与香橼
香橼,原名枸橼,来源于植物枸橼或香圆的成熟果实,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。佛手来源于植物佛手的果实,秋季果实尚未变黄或变黄时采收。药材分为“川佛手”和“广佛手”,习惯认为四川产的佛手品质最优。佛手为香橼的变种,二者皆为药食两用之品。
二者皆味辛、苦、酸,性温,归肝、脾、肺经。二者皆有疏肝理气、化痰之效,可用于治疗肝胃气滞、胸胁胀痛、痰多咳嗽等症。中成药荜铃胃痛颗粒、胃苏颗粒、醒脾开胃颗粒等皆有用香橼、佛手组方入药。佛手尚入胃经,有和胃止痛之效,治胃脘痞满;香橼则善治脘腹痞满。《本草求原》言“香橼、佛手是两种,俱辛苦甘,温,无毒。佛手形如指掌,专破滞气,治下痢后重,功专于下。香橼无指,甘香尤胜,兼破痰水,治咳嗽气壅,除鼓胀”。(邓 力 四川省成都市中草药研究所)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来源:中国中医药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