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讯前沿

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

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,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!

前沿医讯 你的位置:医讯前沿 > 前沿医讯 > 医学创新 补虚泻实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则

医学创新 补虚泻实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则

发布日期:2024-11-05 16:41    点击次数:174

国医大师洪广祥经验
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
补虚泻实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慢阻肺)的全程治则

1、宗气与肺

  宗气(也可称为大气),是积于胸中之气。张锡纯说:“胸中所积之气,名为大气”。宗气由肺吸入清气和脾胃运化之水谷之精气相结合而成。肺和脾胃在宗气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其中,肺又是宗气形成和聚集的场所。所以,宗气的旺衰,与肺、脾胃有关,尤与肺关系密切。宗气聚集于胸中,经肺的宣发作用,出咽喉,贯心脉;经肺的肃降作用蓄于丹田。宗气的主要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,一是行呼吸,上出咽喉(息道),以促进肺的呼吸运动,并与语言、声音的强弱有关;二是行气血,贯通心脉,将气血布散全身,以温养脏腑组织和维持其正常功能活动、寒温调节。由此可见,肺是通过生成宗气而起主一身之气的作用。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失常,则会影响呼吸功能、宗气的生成以及全身之气升降出入运动。“宗气为病,虚多实少”,临床可表现为咳嗽喘促,少气不足以息,声低气怯,肢倦乏力等症状。

 2、补虚泻实是慢阻肺的全程治则  

  本虚标实,虚实夹杂是慢阻肺证候的基本特点。目前,大多数医家认为该病本虚标实,本虚为正气虚弱,落实于脏腑主要为肺脾肾,甚至及心,痰瘀为其标实。肺脾肾脏器虚损,津液运行输布失常,可聚湿生痰,临证见痰多稀白、泡沫痰、黄黏痰、痰黏稠不爽、痰多黏腻色白、痰稠厚成块、喉中痰鸣,舌苔厚腻,脉弦滑等均为慢阻肺患者痰浊壅盛之象,洪教授临床观察发现患者普遍存在右寸(肺)脉滑和右关(脾)脉弦滑突出,是“脾为生痰之源”“肺为贮痰之器”理论的证明。另一方面,痰可酿瘀,痰挟瘀血,结成窠臼,伏藏于肺,致使气道阻塞,肃降功能严重失常,气机逆乱症状难以缓解。临证多见面色晦滞,唇、舌暗或紫暗,舌下青筋显露,指甲暗红等瘀血征象。由于慢阻肺患者长期过度使用辅助呼吸肌,导致颈、肩、上背部肌肉长期僵硬、酸痛、胀满等,也应视为瘀滞肌筋的表现。又如慢阻肺伴随胃肠道功能紊乱,所引起的脘腹饱胀,是因膈肌下降使胃容量减少、微循环障碍、缺氧及高碳酸血症等造成胃肠瘀血。

  多数医家认为急则治其标,缓则治其本。洪教授指出无论在急性加重期或症状稳定期,虚中夹实,或实中夹虚的证候表现全程都可兼见,有时实证为主要矛盾,但虚证又常左右实证的治疗效果;当虚证为主要矛盾时,如处理不当,或疏忽对实证的兼顾,又常成为引发病情反复的重要诱因。因此在治疗慢阻肺过程中,应该重视虚实夹杂的问题,一定要将把补虚泻实作为一个全程治则而不是阶段性的。无论是在感染阶段,还是呼吸衰竭、严重缺氧阶段,始终要把补虚泻实贯穿起来。这对提高临床疗效,有效的稳定和控制病情,甚至对支持抗菌素的抗感染效应,减少有效疗程和剂量,降低不良反应等,都将发挥重要作用。

3、宗气与慢阻肺 

   慢阻肺长期、反复发作,必然伤及肺脏,致肺气虚,继则伤及脾,致脾气虚。随着肺脾气虚的逐渐加重,宗气受损就会逐渐显现,因此,宗气不足是气之虚极的结果。

  从慢阻肺发病的规律来看,其本虚的具体定位,很难定位在某一个脏,或者某一个方面。这就是说单纯的肺虚、脾虚、肾虚或肺脾肾虚,都不是一个很好的定位。洪教授认为:正气虚衰是慢阻肺本虚的综合反映。中医所讲的正气,实际包括了人的元气、宗气和卫气等。气有阴阳之分,从慢阻肺的发生发展及其病机特点来看,气阳虚是其本虚的关键。气阳虚实际含盖了元气、宗气和卫气之虚。它比肺虚、脾虚、肾虚,或肺脾肾虚具有更宽和更广的包容性,有利于提高补虚的实效性和灵活性。、

  洪教授认为:气阳虚弱不仅包括肺的气阳虚和卫的气阳虚,还包括宗气的不足。“宗气属阳气范畴,宗气虚衰,可视为阳气虚衰”。随着疾病的反复发作和病情的逐渐加重,由肺卫的气阳虚可累及脾阳和肾阳的虚弱。

   慢阻肺患者普遍存在抗御外邪能力低下,免疫调节能力下降,对寒冷和气温变化极为敏感,常易感冒和继发感染,而引发病情的反复和急性加重。这与宗气不足、卫气不固存在着密切关系,而不是单纯的肺气不足和脾气不足。慢阻肺呼吸肌疲劳与肺脾气虚关系密切,是宗气虚衰的结果。慢阻肺的营养障碍,不能单纯理解为脾胃虚弱,而是已经涉及元气和宗气的虚衰,甚至呈现脾胃衰败的局面。

  在急性加重期,主要矛盾是邪实,标证突出,出现咳嗽咳痰增多、阻塞气道、喘促加重等,但始终伴随着虚象,如,神疲体倦、气短乏力、怯寒肢冷、纳呆、腹胀、自汗易感,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差,虚弱脉与邪实脉并存。且加重期极易反复感冒,出现病情反复。目前抗生素不断升级,但炎性反应仍难以控制,反而出现真菌感染。如果中医以解表祛邪治标、行瘀排痰为治则,即使取得疗效,患者还未恢复,复感外邪,易再次加重,如此恶性循环,医者陷于被动地位,穷于应付。“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”,如果转换思维方式,边攻边防,扶正祛邪同时进行,就可以标本同治,变被动为主动。因此,洪教授提出在急性加重期应注意补益宗气,提高患者全身和局部的防御功能,强化“扶正以祛邪”,可有效的减少慢阻肺的急性发作次数,提高防治效果。

  动则喘促、呼多吸少,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。“肾主纳气”,故认为这是“肾不纳气”或“肾失摄纳”的结果。因此,在治疗方法上强调“补肾”而达到“纳气平喘”之目的。实践经验证明,这种治疗思路见效甚微。洪教授认为:应该从实际出发,认真思考既往的临床思路。转换思维观念,从“补肾纳气”,置换到“补益宗气”和“益气举陷”的思路上来,以期提高“动则喘甚”的临床疗效。基于肾与元气和宗气的关系,在强调“补益宗气”和“益气举陷”的前提下,注意配合补肾药物的使用是必要的。

  补元汤就是在补中益气汤(生黄芪、西党参、白术、炙甘草、陈皮、当归、升麻、北柴胡)基础上加枣皮、锁阳创制而成。

4、补虚泻实的具体应用 

站群论坛

   依据慢阻肺本虚标实,虚实夹杂的基本证候特点,洪教授认为:补虚重在纠正气阳虚弱,特别是元气虚和宗气虚。泻实着眼涤痰行瘀。慢阻肺患者的气阳虚弱证候多表现为:气短不足以息,动则加剧,怯寒肢冷,不耐风寒,形体瘦薄,饮食不馨,体倦乏力,大便易溏软,舌质暗淡,舌苔薄白或微腻,脉虚软,右关偏弦滑,右寸多细滑,或细弦滑,两尺脉弱等。

  治法:益气温阳。选用补中益气汤、补元汤(经验方)、芪附汤加减:生黄芪30g,西党参30g,炒白术10-15g,炙甘草10g,当归10g,升麻10g,北柴胡10g,陈皮10g,山茱萸10-15g,锁阳10-15g,熟附子10g。

  阳虚较甚者,可酌情选用补骨脂、葫芦巴。如由阳及阴,而呈现气阴两虚证候者,除见上述阳气虚弱证候外,还可兼见口干而不欲饮、舌质偏红、舌苔薄少,脉细弦虚数等气阴虚兼证,而以单纯阴虚者临床少见。

365站群VIP

  兼挟气阴两虚者,可配合生脉散或麦门冬汤以阴阳两补。

  慢阻肺患者的痰瘀伏肺证候多表现为面色晦滞,颈、肩、上背部肌肉僵硬、酸痛、胀满;或脘腹饱胀,唇、舌暗或紫暗,舌下青筋显露,指甲暗红;胸部膨满,咯痰稠黏,舌苔腻,脉右寸细滑,右关弦滑等。治法:祛痰行瘀。选用千缗汤、苓桂术甘汤、桂枝茯苓丸加减。常用药如下:小牙皂6g,法半夏10g,生姜10g,茯苓30g,桂枝10g,炒白术10g,炙甘草10g,桃仁10g,牡丹皮10g,赤芍20g,青皮15g,陈皮10g,葶苈子15-30g。痰瘀为阴邪,非温不化。因此用药宜温,切忌寒凉郁遏,出现痰瘀胶固,加重气道壅塞。若痰瘀化热,出现痰黄稠黏、口渴便结、舌质红暗、苔黄厚腻、脉滑数等痰热瘀阻证候时,可改用清化痰热、散瘀泄热法,常用药如下:金荞麦根30g,黄芩10g,白毛夏枯草15g,生石膏30g,浙贝母10g,海蛤壳20g,桃仁10g,牡丹皮10g,赤芍20g,生大黄10g,葶苈子20g,桔梗30g。兼有表邪遏肺,喘满症状较甚者,可合用麻杏甘石汤,以宣肺泄热。待痰热证候顿挫后,及时改用“温化”方药以图缓治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医讯前沿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© 2013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