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发布日期:2025-03-12 15:31 点击次数:176
伤寒论条文各家讲解
第365条:
下利,脉沉弦者,下重也;脉大者,为未止;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,不死。
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
下利,脉沉弦者,下重也;脉大者,为未止;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不死。
沉为在里,弦为拘急,里气不足,是主下重;大则病进,此利未止;脉徽弱数者,邪气微而阳气复,为欲自止,虽发热止。由阳胜,非大逆也。
方有执《伤寒论条辨》
下利,脉沉弦者,下重也。脉大者,为未止。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,不死。
下重,谓滞下也。大则病进,微弱者邪气衰也。
喻嘉言《尚论篇》
下利,脉沉弦者,下重也;脉大者,为未止;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,不死。
下利而脉沉弦,主里急后重,成滞下之证,即所称痢证也。脉大者,即沉弦中之大;脉微弱数者,即沉弦中之微弱数也。脉微弱数,虽发热不死,则脉大身热者,其死可知矣。
张志聪《伤寒论集注》
下利,脉沉弦者,下重也;脉大者,为未止;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不死。
此言下利而得阴中初阳者,为自止也。下利,脉沉弦,则少阳之气不升,故必下重。若阳热盛而脉大,非初阳之脉象,故利为未止。夫沉弦则不及,脉大则太过,皆非阴中初阳,故下重,故未止。脉微弱数者,微弱为阴,数则为阳,微弱而数,乃阴中有阳,得此脉者,为欲自止,虽阳气外浮而发热,亦不死,所以重初阳之意也。
张锡驹《伤寒论直解》
下利,脉沉弦者,下重也。脉大者,为未止。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不死。
此论下利贵得少阳初阳之气而止也。下利,阴寒病也,少阳之脉弦,沉弦者少阳初阳之气下陷也,故下重。夫少阳为阴中初阳,不可不及,亦不可太过,若脉大者,则为太过,故下利未止。微弱为阴,数为阳,微弱而数,乃阴中有阳,正合少阳初阳之象,故欲自止,虽发热,然得中见之化,故不死。
尤在泾《伤寒贯珠集》
下利,脉沉弦者,下重也;脉大者,为未止;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不死。
沉为里为下,弦为阴。下利,脉沉弦者,阴邪在里而盛于下,故下重也。脉大者,邪气盛。《经》曰:大则病进,故为未止。脉微弱,为邪为微,数为阳气复。阴寒下利,阳复而邪微,则为欲愈之候。虽复发热,亦是阳气内充所致,不得比于下利发热者死之例也。
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
下利,脉沉弦者,下重也;脉大者,为未止;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不死。
前条论证,此条言脉,互相发明。复出“发热”二字,见热利指内热,不是协热。沉为在里,弦为少阳,此胆气不升,火邪下陷,故下重也。脉大为阳明,两阳相熏灼,大则病进,故为未止;微弱为虚,利后而数亦为虚,故欲自止。发热者,热自里达外,阴出之阳,故不死。
吴谦《医宗金鉴》
下利脉沉弦者,下重也。脉大者,为未止;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,不死。
【注】此详申上条下利圊脓血之证脉也。脉沉,主里。脉弦,主急。下重,后重也。下利、脉沉弦,故里急后重也。凡下利之证,发热脉大者,是邪盛,为未止也。脉微弱数者,是邪衰,为欲自止,虽发热不死也。由此可知滞下脉大身热者,必死也。
【集注】喻昌曰:下利而脉沉弦,主里急后重,成滞下之证,即今所称痢证也。脉大者,即沉弦中之大,脉微弱数者,即沉弦中之微弱数也。
下利,脉沉弦者下重,脉大者为未止,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,虽发热不死。
【注】沉主里,弦主急;下重,后重也。下利脉沉弦者,故里急后重也。滞下之证,发热脉大则邪盛为未已也,脉微弱数者则邪衰,病当自止,虽发热不死也。由此可知脉大身热者死也。
陈修园《伤寒论浅注》
下利,脉沉弦者,下重也;脉大者,为未止;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,不死。
【注】厥阴下利,喜得少阳中见之化,少阳之脉弦而不沉,若脉沉弦者,为少阳初阳之气下限,故利而下重也;夫少阳为阴中初阳,不可不及,亦不可太过。若脉大者,则为太过,其利未止;若脉见微弱之阴象,又见数之阳象者,乃阴中有阳,正合少阳之象,为欲自止。考之《内经》有身热则死之说,而此得中见之化,为阴出之阳,虽发热,不死。
此言厥阴下利而中见之气下陷也。下重是火邪下迫于肛门,见下白头翁汤证。然亦有木气不升,恐苦寒无以升达木气。喻嘉言借用小柴胡汤,亦是巧思暗合。即局方人参败毒散,亦颇有意义。
陈伯坛《读过伤寒论》
下利,脉沉弦者,下重也。脉大者,为未止。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不死。
书下利,厥阴沉矣,宜其脉沉。乃不独沉而且弦,弦为少阳脉,弦在沉下,是少阳反在厥阴之下,为阴寒所压,遂失其轻清之上浮力,故下重也。脉大者又有阳明之病脉,加入沉弦之中,是中土之压力尤甚,余邪转藉胃气为护符,少阳将一溃而莫振。为未止,惟脉不大则胃气无恙在,庸或提举少阳以上升,而不能遽升也。第觉少阳不胜寒邪之重压而脉微,不胜厥阴之重压而脉弱;又觉压力稍为松劲,少阳不受阴寒之束缚,大有火郁欲发之机而脉数者,是少阳尚有自主之权,寒邪纵欲死少阳而不得,为欲自止也。其所以欲止未止者,得毋发热乃止耶?初非先厥,无取乎热与厥应,就令不发热,必自止也。况下文明明脉数而渴今自愈,不过渴为愈兆耳。何尝发热乎?上文有微热而渴,脉弱者今自愈,脉数有微热汗出,今自愈。亦只有微热耳。又何尝发热乎?设也利未止而发热,宁不虑其厥乎?宁不虑其汗乎?上文发热下利之死,两死于且发热且见厥;发热而利之死,一死于且发热且汗出也。虽然,彼证开始便发热,乃一发无余之热,看似死于热,其实死于利而厥,死于利而汗也。本证为下重之故,阳气反下而为上,反重而为轻,其先愈沉而愈低,其后必愈浮而愈高。阳浮者热自发,虽发热亦作微热论也,不死也。独是《内经》肠澼身热者死,又曰热见七日死,发热何尝不死耶?肠澼不独与伤寒无涉,与下亦无涉。下白沫下浓血者肠澼也,似利而实非利者也。不独证无“白沫”二字,无“浓血”二字,即《金匮》“下利门”亦未之见也。彼证虽死于发热,本证不死于发热也。
曹颖甫《伤寒发微》
下利脉沉弦者,下重也。脉大者,为未止。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不死。
脉之沉弦为水,下利而见沉弦,则寒水直趋回肠而见下重,此本四逆汤证,必俟阳气恢复,其病方愈。然脉之沉弦,一转而为滑大,则寒去而水未去,一变而为热利下重之白头翁汤证,此所以诊其脉大,不待问而决其为未止也。惟按其脉于微弱之中,略见数脉,乃为阳气渐回,而利当自止。《内经》云:肠癖身热则死,寒则生。为其湿与热并居肠胃,欲清其热,转滋其湿,欲燥其湿,转增其热,古未有白头翁方治,故曰死。其实非死证也,惟阳气渐回,脉不见滑大者,虽当发热,要为寒尽阳回之验,此其所以不死也。
恽铁樵《伤寒论辑义按》
下利,脉沉弦者,下重也;脉大者,为未止;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,不死。
“也”字,《玉函》无,《千金翼》作“其”。
汪琥云:此辨热利之脉也。脉沉弦者,沉主里,弦主急,故为里急后重,如滞下之证也。脉大者,邪热甚也,经云大则病进,故为利未止也。脉微弱数者,此阳邪之热已退,真阴之气将复,故为利自止也。下利一候,大忌发热,兹者脉微弱而带数,所存邪气有限,故虽发热,不至死耳。
《医宗金鉴》云:由此可知滞下脉大,身热者必死也。
舒驰远云:按厥阴下利,法当分辨阴阳,确有所据,对证用药,无不立应,但言脉者,玄渺难凭,吾不敢从。
冉雪峰《冉注伤寒论》
无
胡希恕《胡希恕伤寒论讲座》
无
任应秋《伤寒论语译》
下利,脉沉弦者,下重也。脉大者,为未止。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,不死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【校勘】《玉函经》《千金翼方》:“下重”下无“也”字。《千金翼方》:“脉大”上有“其”字。
【串解】汪琥云:“此辨热利之脉也。脉沉弦者,沉主里,弦主急,故为里急后重,如滞下之证也。脉大者,邪热甚也,经云,大则病进,故为利未止也。脉微弱数者,此阳邪之热已退,真阴之气将复,故为利自止也。下利一候,大忌发热,兹者脉微弱而带数,所存邪气有限,故虽发热,不至死耳。”
本条是从脉搏的性状来辨识病理变化的机转,老于临床的,常有这些经验,但并不是单凭脉以定治疗。
【语译】患腹泻而里急后重的,常见到沉弦的脉搏,假使脉搏现浮大,每每是病势在发展的征象,相反,脉搏如见微弱带数,是邪去正惫,病变不会再发展的了,这时虽小有发热,也是无甚关系的。
刘渡舟《伤寒论诠解》
下利,脉沉弦者,下重也;脉大者,为未止;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不死。
【解析】本条论述厥阴病下利的几种不同脉证及预后。
厥阴下利,有寒热之分,从证见“下重”来看,是指痢疾而言。厥阴为肝之病,肝主疏泄,喜条达。肝气郁结,则气郁化热;气机不畅,则湿邪内蕴。湿热交结,迫注大肠,热性急迫而湿性缓滞,加之肝失疏泄,因此大便下重难通,肛门有重滞之感。湿热互结于里,故脉沉;利属厥阴,故又脉弦。
《素问·脉要精微论》云;“大则病进。”所以下利而“脉大者”,为邪气盛,病势在继续发展,故“为未止”。若下利脉微弱而数者,表明邪热已衰,主下利欲自止,此时若见发热,则是正气不衰之象,故“虽发热不死”。言外之意,当下利、脉大有力而又见发热不止者,则为邪热亢盛,病势继进,预后多不良。
倪海厦《伤寒论》
下利,脉沉弦者,下重也;脉大者,为未止;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,不死。
沉代表里,弦代表急也代表水,所以下利,脉沉弦者,下重也,下利完,脉要到骨边才能摸到,细细的一根,病人拉完还想再拉,但是拉不出来,拉出来也是水,就是里急后重,脉一定是沉弦的,如果病人是脉大,代表里面的热还是很盛,肠里面还有发炎的现象,利还不会止,脉微弱数者,为欲自止,虽发热,不死,脉微弱,就是阳气慢慢回头的时候,这是好的现象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